股票线下质押融资_股票质押线下配资_线下安全股票配资-杠杆炒股多少平仓 暑期社会实践 | “薪火传精神,五老筑财经”社会实践服务团暑期社会实践第六期_教育领域_投资_发展
你的位置:股票线下质押融资_股票质押线下配资_线下安全股票配资 > 线下安全股票配资 > 杠杆炒股多少平仓 暑期社会实践 | “薪火传精神,五老筑财经”社会实践服务团暑期社会实践第六期_教育领域_投资_发展
杠杆炒股多少平仓 暑期社会实践 | “薪火传精神,五老筑财经”社会实践服务团暑期社会实践第六期_教育领域_投资_发展
发布日期:2025-08-03 20:27    点击次数:183

杠杆炒股多少平仓 暑期社会实践 | “薪火传精神,五老筑财经”社会实践服务团暑期社会实践第六期_教育领域_投资_发展

扎根沃土育栋梁杠杆炒股多少平仓

——访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原院长楼远教授

带队老师:张硕楠

负责人:严钰淇

团队成员:梁永庚,周浩然,闻雨辰,章思雅,富饶,李柯,颜云舒,许夏梦,黄佳莹

走过峥嵘岁月,历经风雨洗礼。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永葆赤子之心,砥砺复兴之志。

千秋伟业气势如虹。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骄阳的光芒奏响红色的旋律,在张硕楠老师带领下,“薪火传精神,五老筑财经”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蓝天商务大楼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拜访了一位在证券教育领域深耕四十载的“老教师”“老党员”。楼远老师1982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怀揣着服务家乡的赤子之心,放弃北京建设银行总行的工作机会,投身于浙财的教学事业。彼时的校园尚处初创阶段,作为基建财务信用专业的教师,楼老师的专业背景恰好是当时银行与财政分设后的基本建设人才培训所急需,就此开启了他在浙财的执教生涯。

展开剩余81%

1

创业维艰:在荒芜中播撒火种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如旭日初升。1991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初期,楼老师敏锐意识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广阔前景和证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当时浙财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没有电脑我们就用手抄,没有行情系统就用报纸剪贴”。楼老师至今记得,大家以巨大的热情迎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和中国资本市场即将到来的繁荣和发展。师生们白天关注证券报刊等方面金融信息,夜晚在操场借着简易灯光手工统计模拟交易数据,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常常持续到深夜。

同学们对证券的自发兴趣,对资本市场的热情,让楼老师十分感动和感慨,他意识到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们的更好学习和实践创造一些条件。

自那以后,当时的投资系在组织领导,专业指导,经费安排等等方面都给了投资学会(以后的金融学会)多方面的支持,支持和促进了模拟证券投资竞赛活动,学生《投资论坛》和《证券周报》的创办和发展。

在当时国内许多高校还在就“要不要鼓励学生参于炒股”之类的问题激烈争论情况下,楼老师坚定认为让学生亲身参与证券市场实践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支持下,当时的投资金融系在文一西路老学校六楼建立了省内高校最早的证券实验室。实验室虽然不大,但建成以后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在课余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学子前来实践和学习。根据许多已经毕业的校友回忆,他们正是从这里培养了对于证券业的兴趣,从这里走向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这里走出了多位此后叱咤杭城资本市场的厉害校友。1998年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亲临视察我们的实验室,并给与了充分肯定。

2

破茧成蝶:构建证券实践教育生态

在学校的支持和老师同学们努力下,浙财金融学科实践教育逐渐形成特色优势。

从1991年学生投资学会成立,到之后《投资论坛》、《证券周报》的创办,从学生自发的模拟证券交易和竞赛到老师参与支持和组织,成为投资系正式的竞赛活动,再到全校性的竞赛活动,再发展到吸引周边院校参与的跨校竞赛活动,再发展到全省性的有广泛影响的竞赛活动,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证券实践教育生态。在为同学们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它也扩大了浙财金融的影响,打响了浙财金融的品牌,逐渐形成浙财金融特色办学优势。

3

守正创新:穿越周期的教育智慧

面对金融科技引发的行业巨变,楼老师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正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所启示的——技术革新只会淘汰工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人的思维。实践服务团在与这位老党员教师的对话中,看到了年轻一代治学的法门:一要“铁杵磨针”,夯实理论基础;二要“庖丁解牛”,洞悉行业本质;三要“见贤思齐”,拓展国际视野。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楼老师多次提及“责任”二字。他阅览着今日的电子版《证券周报》,老师眼中仿佛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这种跨越时空的教育接力,恰如《管子·权修》所言“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4

薪火相传:镌刻在岁月里的印记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我们今天看到的高楼大厦,都曾是荒地上的一砖一瓦。实践服务团的成员在楼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种做教育“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这精神与校训碑上的“进德修业,与时偕行”遥相呼应,夕阳西下,恍恍惚惚却又真真切切,绘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浙财精神”画卷。

发布于:浙江省

相关资讯